暴衝
在台灣,﹁暴衝﹂竟然成為一般民眾朗朗上口的詞彙。語言用於溝通的工具,所以,我們要嘗試解釋,在國內外汽車專業人士眼中何謂﹁暴衝﹂﹖在汽車設計上可能避免暴衝嗎﹖遇到此類事件發生時如何化解危險﹖
暴衝的定義
美國交通部國家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在七零年代中期,便陸續接到民眾所謂汽車﹁突然加速﹂的申訴,因此開始進行調查研究﹔到了八零年代,NHTSA將此現象正名﹁無預期加速(UNINTENDED ACCELERATION)﹂,來強調其﹁無預期﹂的特性。前年的VOLVO 960暴衝事件後,由交通部委託車輛研究測試中心ARTC的調查報告中,將坊間的﹁暴衝﹂,同樣定名為﹁無預期加速﹂:﹁駕駛者宣稱----車輛在駕駛者使用時,於停駐或極低速的行駛狀態下,由非預期的引擎大動力輸出所造成的急加速,且通常伴隨車輛煞車性能同時失效的一種現象。﹂
就機械學理而言,只有﹁三合一﹂的故障狀況,才算是因為車輛因素造成無預期加速事件:也就是車輛要猛烈加速的首要條件就是引擎有大動力輸出,加上經過傳動系統(自排變速箱)才能使車輛移動,以及煞車系統問題(導致駕駛者的煞車行為無法減緩或抑止車輛運動)。ARTC在此份報告當中,並未對於﹁人為因素﹂,以及﹁人因因素﹂加以討論,只解決了車輛機械因素的疑惑。但是,暴衝事件中還有許多的問題亟待釐清。
首先,﹁人因因素﹂就是必須考慮的範圍。在美、日的檢驗項目當中,包括量測煞車與油門踏板間的相對位置,車輛駕駛座位的範圍,以及突發狀況的煞車時間等等----人因工程的意義,在於車輛設計必須考慮到實際使用者的操作。
在人為因素方面:許多的無預期加速案件當中,駕駛者是否正確的操作,都會被受到懷疑。事實上,台灣現在的新車都已經加裝了ASL﹁自動排檔鎖﹂,此裝置的功能就在於限制駕駛者必須踩住煞車踏板,才能將排檔桿由P檔排出,如此便可以減少人為操作的疏忽。根據美國
NHTSA的統計顯示,加裝ASL,的確可以降低發生無預期加速的機率。
在美國,曾經因為消費者不會正確操作ABS而引起車禍,許多媒體認為,車商應該負起教導消費者正確操作的義務。在暴衝事件當中,就算是加裝ASL,駕駛人也可能出現其他操作上的疏忽,例如對於油門以及煞車踏板沒有正確反應。-----倒底誰應該負起教育消費者的責任﹖而政
府也應該研究建立完整的車輛使用者申訴管道。在美日等國,對於此類車輛事故,都建立了包括消費者熱線,申訴處理程序,專業鑑定機構,以及相關法律增訂的一整套完整制度。
真的發生﹁暴衝﹂了﹗
在危急之時,千萬要記得無預期加速的機械﹁三合一﹂原理﹔假如有一部份失靈,就盡量想辦法讓其中一項運作﹗以實際的例子來說,曾有一位車主在蘇花公路超車時發現油門無法收回,車子不斷向前衝,他馬上將車子熄火(切斷引擎運作),然後踩下煞車靠路邊,化解一場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