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FORM
有些車商會強調自己的汽車﹁本質﹂,但是在眾多車廠規畫產品當中,消費者常忽略的底盤設計,的確是屬於相當本質的一部份。蓋房子要先打地基,汽車的﹁基礎﹂,就是底盤(PLATFORM)。
底盤的架構與重要性
汽車底盤有革命性的發展,應該是在六零年代中期以後。當現代汽車的車身發展成形時,利用強度紮實的鋼管作為車樑,車樑就是車身的骨架,然後再安裝引擎和懸吊系統等﹔有人形容這樣的設計就像是脊椎動物的骨架,車身的強度剛性主要來自大樑。
但是此種結構至少出現了兩方面的問題:第一,現代的轎車需要更多的室內空間,大樑的設計無法因應(所以現在只有貨車才是採用類似的結構)。第二,脊椎出過問題的人都知道,加強附近的肌肉可以減輕脊椎的負擔﹔但是在汽車上,要如何加強車身的安全性,以及導引衝撞力量潰縮的概念,都無法在傳統的底盤剛樑結構上獲得解決。
豐田以保護小雞的﹁雞蛋﹂來象徵他們所謂的GOA安全觀念,就是直指六零年代中期以後對於底盤以及車身的進展。單體式車身就像雞蛋,內部空間大,外殼薄,材料科學技術的精進讓薄薄的外殼卻堅硬無比,減低重量後加上車身結構性的因素,更能夠保護成員。這就發展成為現在車身底盤的主要概念﹔而提到安全,底盤結構絕對是不可輕忽的主角。
PEUGEOT表示,以轎車為例,在小小的四米尺碼,有限的車底版面積當中,尚要安排引擎、懸吊、車輪等等系統,底盤設計的重要性以及耗費金錢可想而知。底盤設計以﹁面﹂為出發點,以整體考量為原則﹔在容易產生應力變形或是剛性不足的部位,以沖壓的方式形成類似骨架的結構,以加強強度。車底版與與車身結構一體成形型,整體相對較弱之處也會加以補強,像是懸吊裝置附近的加強版,側門樑結構加強,車頂鋼樑等等。
為何發展共用底盤成為趨勢﹖
底盤對於車廠來說,經常是最麻煩的一個環節。一輛底盤很爛的車,就算是搭配光鮮亮麗的外表,也逃不過安全測試低分的命運﹔而且最慘的是,換上了不同的懸吊系統,假如與整體結構不符合,還是無法改進,----不像車輛的心臟:引擎,假如運作的不好,只要動動換心手術就行了。所以底盤耗費的成本,大部份原因是因為它幾乎是被﹁凍結﹂的。
所以大車廠已經不可能每一種車型都採用不同的底盤設計,多半是依大、中、小型車等等來設計每個級距的底盤。但是如何讓底盤可以﹁共用﹂﹖這個問題的技術層面以及複雜性,以及是不是可以降低成本,正在考驗許多大車廠,運用彼此更多資源來解決,但是趨勢已經成形。
簡單來說,假如一輛車底盤可以針對不同的懸吊系統以及軸距,分為前、中、後設計出加以組合的部件呢﹖在高級車上支撐引擎,強調可以減低震動以及噪音的副車架設計,也可以視作共用底盤的設計。----車界逐漸發展出一種將﹁副結構﹂與主要底盤架構分離的觀念,就像是一個人可以穿上不同的衣服般,共用底盤同時也為多樣化的汽車外觀勾勒出嶄新的未來。
(99/0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