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姆瓷偶雕刻師


在創作的過程當中,無論是將心中的理想或是自然的景物呈現,﹁轉化﹂的技巧猶如一道接近真理的障礙,困擾著想跨越的人。和著名的喜姆瓷偶首席雕刻師格爾哈.史高貝克(GERHARD SKROBEK)訪談過程當中,發現在工藝製作當中,也有同樣的困境,而也有令凡人感動的超越。 

格爾哈.史高貝克出生於1922年,幼年時就定居柏林。柏林是東歐的藝術重鎮,格爾哈.史高貝克說,除了博物館、藝廊之外,像是動物園和水族館都是他小時候流連忘返的地方。談到影響他最深的藝術家,他說是上世紀末的柏林畫家ADOLPH VON MENZEL,這位畫家的題材多是歷史人物、故事﹔而格爾哈.史高貝克對其中描繪的栩栩如生的人物相當感興趣,所以從小時候便觀察人,隨身帶著素描本,奠定了日後的基礎。

會進入高寶瓷廠,是因為在OTTO POERTZEL的工作室當中,將小型雕像賣給高寶瓷廠,而被延攬入瓷廠工作。

由於喜姆瓷偶的產生,是將喜姆修女的兒童畫像,轉化為三度空間的立體雕塑,作為一位工藝家,格爾哈.史高貝克面臨了難題。由於對於繪畫的瞭解,格爾哈.史高貝克說,就喜姆修女的兒童畫像而言,除了人物以外,周圍的環境的氣氛都可以用來增強主題,但是要作塑像便無法把背景運用上。

而且,三度空間的作品不像修女畫像中二度空間呈現的單一面向,格爾哈.史高貝克說,製作立體的瓷偶要考慮收藏者可能由不同的角度觀賞﹔而且在原本二度空間中無法呈現的部份,就要靠自己完成了。畫像當中蠟筆素寫的筆觸技巧,要如何在瓷偶當中表現,也必須加以思考。

所以,格爾哈.史高貝克透過對人-----幼童的觀察,才獲得轉化的技巧:他說,在原本單純的小孩畫像背後,隱含著樸拙、幽默、謙卑的精神﹔他也觀察孩童的動作與表情,瞭解他們的遊戲、煩惱。而格爾哈.史高貝克的作品表面較為粗糙,就是要傳達出上述的感覺以及貼近原本畫像的筆觸。         
格爾哈.史高貝克說,在工藝製作的過程當中,還有許多必須解決的問題﹔諸如把畫像轉製為小雕像後,必須取得製模和鑄造部門的共識,將黏土模型分割為頭、手、腳等等十幾個部份來開模,各細節部位也要作適度的修正。而鑄造、澆鑄、焙燒、上彩以及上釉都各有專業的技巧,他就發現利用壓克力樹脂製盒做為模型,兼顧表面的細膩與解決大量生產的問題。

格爾哈.史高貝克還是很喜歡談他自己的創作,像是潛水時發現深海奇形怪狀的生物,然後作成雕像。以及在七零年代時以禿鷹為主,送給羅斯福的雕像(後來市面上有很多類似的作品)。他自己也喜歡作一些宗教性的雕刻,以及野生動物和運動員的題材。提到了為芝加哥所設計的壁畫,他說,這裡面有德國的農莊、教堂建築以及穿傳統服裝人物等等,猶如坐車看窗外風景般的有趣。

我們在他今年為高寶所設計的作品,五個小朋友站在城堡上,吹奏著傳統的德國長號角,可以看到人物姿態以及表情、建築的形式以及質感、樂器以及服裝的細節之間,形成奇妙的統合,又傳達出歡欣希望的意味,或許迎接下個世紀到來,最重要的還是懷著誠摯的心吧﹗

(99/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