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下一站,周星馳》的

我怎麼最近會想起這篇文章來?會寫出這玩意的故事是《下一站,周星馳》的作者小達說,好多人要幫她寫推薦序喔!有誰誰誰誰誰誰...接著我應聲回我覺得我才懂周星馳吧!時至今日,還是覺得周星馳先生真是看透人間事。對了我還沒說《長江七號》真是棒到一個極點,尤其是我現在又在採訪親子的東西,想一想真有感覺阿~

你們不覺得這本書很蠢嗎?

阿嶽在紅館演唱會結束後,大家去了個小店混,加上香港媒體也超敬業到半夜都不離開,很熱鬧。一夥人正High的時候,歡樂的氣氛頓時被一聲詭異的轟然巨響打斷。——原來有個雍容華貴的少婦,錯認這是一場高級的時尚After Party,金碧輝煌的高跟鞋卡在木地板縫裡,來個美麗的狗吃屎。這,當下大家都嚇傻了!

結果阿嶽回過頭來幽幽的說,「難道你們都不想大笑嗎?」(廢話!當然很想!不過誰敢阿!張震嶽你有種笑給我看!)

當時我就很感謝周星馳先生。

——誰看到光頭趙薇不想叫她滾回火星去阿!周先生讓我們肆無忌憚毫無家教毫不同情的大笑這些不合時宜的蠢事、或是努力向前跑卻忽然跌倒的傻事……

我跟梁無雙認識多年,一直覺得這傢伙根本是假低調。比如說他會不自覺透露自己唸華岡藝校(你最好是不想當藝人啦!),然後又在唱片公司當宣傳(你最好是不喜歡天天跟藝人出雙入對啦!),還偷交過很屌的男友(反正就是鐵會上壹週刊的那種),甚至跟周星馳先生碰面時候穿開叉到肚臍的洋裝(這是什麼意思就不好讓我說了吧)……我看也只有他會為了出這本書付出如此心力:拉著一個看似可愛實為智障的藝人小Call(她小時候曾被學校分發到「學習遲緩」的特殊班級上課),大家一起去名為旅遊取材,實為行軍吃苦……

成果就在這,這本書!我真心覺得這本書超蠢的。周星馳電影裡的景點?!竟還聽說有旅行社想推出這種行程,對,一定有很多人想報名去玩!真是不曉得大家在想些什麼……

我在職場上很帥的摔倒無數次,不是公司倒了、就是自恃甚高、尋尋覓覓也找不到一個落腳處,終歸還是一個蠢字罷了。這點梁無雙很瞭解。因為我逼著他讓我寫一篇序,在無業的日子裡找點事情作作,他竟然開心的叫我交稿。

周先生,請放肆笑我們吧!全世界的人都大聲的笑吧!如果真實的人生一瞬竟能讓人發笑,那我們這群蠢貨一定會獲得勝利。(對,就靠我們小時候偷偷練過那本騙人的如來神掌秘笈,還蠢到相信會打敗壞蛋……)

蔣友柏的一篇小訪問

這是在FHM上一個只單頁,且現在想起來有一點散漫的訪問。其實我聽蔣友柏談了非常久,我們大概花了一個上午在談一些事情,包括他表示有機會可以跟FHM合作來設計新的封面,還有他對於台灣雜誌的一些看法,這些都讓我對他印象深刻。但最難忘的還是,他面對鏡頭比我還緊張,還有,講了再多,還是只有讀者想去買他身上的牛仔褲,報導出了一個禮拜,G-Star Raw就打來說他家這款褲子被我們搞到缺貨。 (我還記得更早一點的時候我身為一個消費者到專櫃去逛,他們女店員那個愛理不理的鳥樣......)

蔣友柏玩橙果

在蔣友柏故作冷漠的外表底下,我們看到反骨以及玩心不減。很多人覺得他只是一個頂著光環的商人,但是友柏可說的直接而精彩:「誰說設計不能上娛樂版,我們就是在創造故事的人!」

有些人覺得你喜歡作秀?

我接受訪問都是為公司。這件事是這樣,我有一些合作對象會很難搞,但是重點是,他們到底是真的有在為公司想,還是根本是為自己想?以我來說,為什麼不能把Design(設計)帶到娛樂版?其實我們在推的是一個所謂的Experience(體驗),說是Entertainment(娛樂)也可以!

「設計體驗」的說法跟IDEO(知名設計公司,作品包括iPod)很像?

但是我們的價錢只有他們的十分之一!其實有一些客戶覺得我們作出來的東西跟他們類似,但是我們更可以量產與兼顧市場需求,而不只是天馬行空。有哪一家設計公司可以70%的設計都上市?

公司裡面的設計師很強囉?

你把設計想錯了。我的公司裡各種類型的人都有,來自雜誌、公關、行銷等等各種領域,我給他們一個舞台,把不同的文化帶進來;所以對於其他設計公司來說,我們比較像是Create Stories(創造故事)的人,把體驗用具體的方式來表達。而且我們不喜歡一開始提很多很多提案讓客戶選,而是真正深入瞭解他們的需求,希望提3個設計就可以中標!所以我們的客戶可以說橫跨製造、手機、家消、汽車等等業種。

所以你們是很消費者導向的囉?

當然。像是這個Vaio的電腦包,你在注重功能性的同時,又想說要把更多的感覺加進去,所以你看這些紅色的線條,一方面有限制一方面又必須讓使用者體驗新的感覺。我們的設計有很多這方面的例子,比如說今年為Renault F1車隊的車體彩繪,在高速下那隻「老虎」真的會浮現出來。

你等一下兩點應該就要回家了吧?

對,你這個採訪完了,我就要回家帶小孩。我的下班時間是兩點。你知道台灣人常常會太在意別人的想法,我不會。這是你自己的生活與人生,要自己安排!

(原載於FHM)

蔡康永的這一篇訪問...

前陣子朋友又約在FiFi,讓我想起這一個訪問。雖然我一直抱怨蔡康永給我們太少的時間,重點是,他真的對著我們說出了一些心裡話。(對了,我一直覺得Blues是個很認真的人,到現在我都這麼覺得,這一點堅持在這個亂世中,是很寶貴的,抱歉離題了...)放在這裡,給朋友們參考。新聞工作者常有一個盲點是,「我敲到了大牌!」,但這事情卻只作了一半。這一半好像也不是太重要因為,因為你們只把大牌搞的更像在迷霧中,很虛假。虛假。
----------

成功是什麼?   

若別人對你「成功」的認識,是建立在一個你不認同的標準上,就不算。舉例來說,你想 當老師但是卻玩股票賺很多錢,就不算成功。其實世界上很多人希望大家注意她的腦,而不是容貌;希望當導演,但是大家覺得他作明星就好;可能想創作音樂,但別人只要他的歌聲,這些都不能算我心目中的成功,頂多說這大概是「無奈的走紅」吧。我自己可能也是這個處境。   

你害怕失敗嗎?   

看是不是我在乎的事情。我不在乎得不得獎,但假如做節目沒人看或是寫的書沒人買,我就覺得失敗。假如一開始就想是做自己爽不管他人死活的作品,那這個失敗是「應得的」;我真正害怕的是,如果我事前都想說這作品應該有人要看,理論上該是會成功的,推出卻還失敗,就會覺得格外的恐怖!因為,這意味著我的判斷能力已經模糊了。   

習慣複雜而膚淺的娛樂圈嗎?   

娛樂圈不複雜。只要你被喜歡,不容易被人家替代,你就能夠生存下來。比起做DRAM或是半導體的公司來講,完全不能算複雜!那些人要面對的事情,比如說,面版的規格一下子改變了,手機有新發展等等,才叫複雜。娛樂圈相對來說是比較人本的東西:人對於娛樂需求根本沒啥改變,比如聽人說故事的需求,從穴居人開始就有,所以好電影、好節目,都是以說好一個故事為目標。沒有道理說娛樂現在要開始變得很複雜。

很膚淺的意思就是很容易生存。反而是文學圈不膚淺,所以很麻煩。   

不屑電視卻靠電視走紅?      

這是個矛盾的事情,我不希望靠電視紅。而且我發現我並不是唯一一個做電視而反電視的人,最近越來越多自己在電視上常出現的人,卻不准小孩看電視或是家裡根本沒電視機。我相信他們也一樣不以電視為榮。這其實與我成功的定義,是相互矛盾的。   

錢重要嗎?   

錢很重要。

我從小的生活沒有培養出對錢的危機感,所以如果沒有錢的話,我會出很多狀況,我不可能習慣在沒有錢的狀況下還能活的快樂。我的父母親給我感覺是,錢不重要;但你為了要去保持從容的空間,不把錢當作全世界最重要的事,就得「有錢」。但你不需要進排行榜的有錢,只要能買到自由就夠了。你唯有不把錢當成最重要的事,才不會很狼狽。我看到不少娛樂圈的人為了搶錢變得很狼狽,是因為沒有把錢和自己的關係搞清楚。對我還說錢抵達一定的程度之後,就處於安全的狀況了。   

出身有錢人家對你成功有幫助?   

以正常的標準衡量,如果我是沒有錢人家的小孩可能會對成功更有幫助吧!我可能會更奮鬥、珍惜、而且上進。我現在有一種散漫的氣息,是小時候被寵壞而任性的結果。   

唯一可說的是,家教會讓一個人表現的跟人家不一樣。假如有嚴重的金錢需求,上電視表現會讓觀眾有壓迫感,比如說他一定要逗你笑,因為怕你不笑就會失去這個工作。我們這種小孩比較不上進,講個笑話你不笑就算了。   

還有,我寫書可能是所有副業中最不賺錢的,所以看你書的人相信你不是在A錢,很多娛樂圈的人出書給人感覺就是撈錢。做什麼事都有後座力,你把該賺的錢都賺光了,別人一定會感受到。比如說拍一個廣告就是消耗大眾對你的信賴感,廠商找我推薦藥品我不拍,因為我本身並不重視健康,所以我不想賺那筆錢,但卻不會過度消耗我自己。   

你的身價可用錢來衡量?   

我會用錢來衡量我的時間。   

我都會算說,別人要買我的工作時間,4個小時或8個小時,該收多少?可是如果是吸引我的事情,超越了錢,我就可以跳脫。比方我尊敬的藝術家,叫我陪他做一個工作,你事後回憶這段人生,一定不會記得你20個小時賺了多少錢,但卻會記得你做了一個很值得驕傲的事情。那才是一個好的回憶。用錢來衡量時間,是一個方便的方法,但並不是一個有價值的方法。   

你愛作怪,卻依然能在舞台中央?   

我真的愛作怪,但卻是站在舞台旁邊的角落吧!但我的確是在舞台上。
我是一個另類的人,第一個好處是,不用遵循主流價值,比較快樂。第二個是,比較能夠吸引到對的人,同一國頻率一樣的人,假如你不喜歡吸引到不同世界的人,還是不要站在舞台中央吧。

你為什麼能贏得收視率?   

贏得收視率是一種錯覺。我有時贏有時輸,這都是撿來的。   

我不在乎收視率,可是在乎觀眾。因為收視率只代表一部分的觀眾,只想著收視率思考會比較窄,而且刺激收視率的方式就是重口味:口味越重,持久度就越差。比如說Discovery拍一個動物紀錄片,社會還是期望要給動物一個名字一個角色,看到母熊與小熊的親情,這些全部都是人類賦予的說故事的方式,所以這會是很在乎觀眾,才拍出來的片子。它在台灣卻不見得收視率會高,可是長久來看,絕對是了不起的電視作品。   

紅了以後有沒有感到困擾的事?   

真的要我衡量,可以說是沒有。   

別人會常常抱怨失去隱私權,其實你失去隱私也獲得特權,這兩個是一起來的。你如果希望別人不認得你,你就要習慣去餐廳時跟別人一起排隊,也不應該期望搭飛機被升等。你不能只要好的而不要討厭的事情:所以一升等就等著空姐跟你合照吧。這是很公平的事。

而且我不是用太主流的方法紅的,也不需要遵循遊戲規則。現在很多明星得到的空間比以前大,比如說女星未婚生子,或是不結婚,都被這個社會接受。他們被喜愛的程度已經超過主流社會的控制,這是很寬容的事。

如何保持敏銳度?   

不要作消耗自己的工作。   

如果像陳文茜那種節目,她一直在發表想法,所以說比較會消耗。可是主持人這個身分其實像服務業,是把別人的故事帶出來,所以本身沒有很大損耗。其實我不太講笑話,也不太說我身邊人的事情,這是我自己當主持人所設定的方向。其實我覺得做娛樂工作,很多人都很揮霍時間,比如說拍廣告要等,其他人可能寧願玩遊戲玩手機,我自己反而覺得是有充分的時間可以看書。有人說自己很透支,是因為自己沒有意願吸收東西吧。   

喜歡走紅的感覺嗎?   

以前我講一些自己覺得很重要的事情,根本不會有人理我。現在會了,比較有人願意聽,但悲慘的是,他聽了之後會做一個扭曲的解釋:所以雖然你的訊息出去了,但是是錯的。   

比方說我以前不參加金鐘獎頒獎典禮,根本不會有人理我,現在就覺得很重要﹔但是大家注意之後呢,為什麼不參加的原因還是出不來,大家只注意到你缺席了。而且即使你紅了,你所講的事情,若是大眾沒興趣的,他們還是不願意聽。比如說我和我的搭檔談到女生身材,我的搭檔強調女生胸部有多重要,我會平衡說胸部不是最重要,但這部分永遠不會曝光,因為媒體不在乎,紅了以後,對媒體來講,是他們多了一個可以使用的發言人而已。

他們擁有決定把什麼話塞到你嘴巴裡的權力。   

(原載於GQ)

履歷存檔

  • 基本資料
帥文錦 (帥帥) Andrew Shuai
Mail:andrew.shuai@gmail.com


  • 學經歷:
蘋果日報   名人親子專欄「我的寶貝」作者(2008-2013)
堅持擺脫教條、深入受訪者家庭、討論親子教養問題的風格,蘋果「我的寶貝」版自2008年4月開版後,採訪對象橫跨政治、媒體、藝能、體育、出版、時尚….等各界名人家庭。該版曾創下讀者閱讀率100%(2008年11月份蘋果日報讀者會調查)之佳績。
樺舍公關Elite Model Look 2007「康熙來了Top Model」專案統籌
(Elite Model Look是一個全球性的專業model選拔比賽,2007年與康泰納仕集團合作,整合公關、雜誌、網路資源,以及金星製作公司,伊林模特兒經紀公司,共同推出「康熙來了 Top Model」電視選秀節目。
統籌節目內容與置入性行銷,與相關品牌廠商合作。)

國際中文版FHM男人幫雜誌 主筆兼時尚總監
(創立時尚專欄、提升雜誌質感與強化屬性,增強廣告客戶認同感。
潘慧如濕身封面構想製作與後續媒體話題操作。)

國際中文版GQ瀟灑雜誌 副總編輯
(規劃人文性大專題專訪藝術家、攝影家、導演等。以GQ Junior次品牌製作潮流文化專題以及別冊,為中文版業界注入年輕化的風潮。
蔡康永搭配全裸女郎封面之拍攝與製作。)

卓越雜誌 總編輯
(導入行銷欄目、訪問創辦人徐立德連結卓越20年的歷史。
「非典型就業」、「美力正流行」、「魅力行銷」等封面話題,結合時事與個人行銷管理。)

壹週刊 流行組主任,生活流行組主任
(製作並主導娛樂本閱讀率最高的訪問專欄之一「兩性花園」。主導「城市好好玩」「哈燒玩意」「流行大嘴巴」等新欄目,開創台版脫離港版之新創單元。
與業務部結合辦流行in&out票選以及球鞋搭配票選活動。
邀請星座專家瑪法達開專欄,至今仍為壹週刊最受歡迎的固定專欄。
任職期間專題製作數度擠入封面,包括「學生校園情色」「胖妹網路交往」「藝人小嫻專題」等。
製作別冊「球鞋流行寶典」「壹本通(趨勢)」。
率先將藝人衣著,街頭訪問導入流行版。)

明日報 生活版組長,生活版主任
(首先以編輯部主導舉辦電視影集「慾望城市」網路活動,為明日報讀者反應最熱烈的活動之一。
率先結合廣告部舉辦大規模校園網路美女選拔,獲電視廣播媒體關注。
將巴黎時裝秀新聞擠上頭版頭條,並獲得高點閱率。)

自由時報 生活版、消費版、影劇版記者
(提升紅酒熱潮推波助瀾,以記者身份開設專欄。
首先將「設計」領域導入消費版。
將消費版各線路結合專題呈現。
專訪周潤發、李奧納多、茱蒂佛斯特….)

清華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 個人工作上的簡單想法:
工作上,希望自己是一個專業的editor:經歷日報、網路、週刊、月刊、國際中文版等不同文化以及題材,規劃編輯出不同客層的內容,而對於成本控管以及與行銷業務的配合也是個人強項。

對於新鮮事物興味盎然、興趣也很廣泛。

很喜歡帶領新人,感受他們的衝勁以及加以磨鍊,在所有公司也都隨時做好培養接班人的打算。對於前線工作親身介入,不希望主管位置限制了感受新事物與操作執行的能力。

誠誠懇懇地敗德 陶晶瑩VS詹仁雄


新婚的陶子遇上好朋友詹仁雄,兩人眼中不知為何露出邪惡的表情,交頭接耳,真像在偷偷嘲弄著虛偽的社會?這對惡男惡女的組合,陶子號稱自己特愛誠實惡男,詹仁雄在一旁高呼敗德萬歲,兩人都讚嘆歐美日本對於不良的教育很成功。這次對談會迸出怎樣的火花?終極完美的不良男,顯然被他們認為是無傷大雅的敗德加上誠懇活力的混合體。

陶子愛不良男的誠懇與勇氣

GQ:兩位覺得哪些人是不良男?

詹仁雄(以下簡稱詹):你是說台灣的嗎?(看了一下陶子)

陶晶瑩(以下簡稱陶):(嘲笑狀)你要說秦楊嗎?

詹:不是啊!比如你們愛說強尼戴普,那我又不認識他,搞不好他私底下是個大嘴巴討厭鬼勒!

陶:好了好了,我心目中最棒的不良男就是羅比威廉斯,他是一個極度誠實的人,從來無法隱藏自己可說是放浪形骸的生活,簡直就是「動物界」跑出來的,完全「Follow Your Desire」這一型。還有我很喜歡Huey Lewis & the News,你知道所謂不良還有一個重點,就是不按照原來的道路行走,而且隨時都會有失控的危險。

詹:假如說不良可以算是型男的一種,我覺得喬治克隆尼很不良。他壞壞的啊。

陶:他應該算是優雅吧!

詹:我覺得梁朝偉也很不錯啊,陶子你想想看跟這麼憂鬱的人在一起──妳有天問,我們去沖浪好不好,回答是低沈的聲音,「恩……不要。」感覺是不是很故意啊?但是重要的是,我覺得他處理事情的勇氣與態度啊,像是上次劉嘉玲裸照風波的事件過程,他就一直陪伴左右,對媒體的追問強硬不理睬。

陶:其實小時候你真的會被不良男吸引啊!比如說他們就是比一般男生積極主動,年輕女生很難抗拒。向我自己就有一次在夜店,隔壁桌竟然有人就來敬酒稱讚你漂亮,這是一整桌圈內人耶!真是佩服他的勇氣。但是年紀大了世面見多了,你就會懷疑他是不是在跟別人打賭說要幾天內把你搞上床,還是誠懇的想要交朋友。

詹:陶子說對啦,我覺得不良男如果在愛情方面,就是要讓女生喜歡你,心甘情願陷入愛情的漩渦中,然後像女生一樣的說一些鳥話,例如:「我只把你當朋友,我對大家都一樣好啦。」是要讓女生被耍都有很愉悅的感覺。

陶:我記得不是都會有一些女生在夜店靠過去你那邊嗎?我看是因為你的才華還是地位吧?

詹:其實,在我成長的過程中是會被認為有些不良的。

在合法的範圍裡不妨敗德

GQ:原來不良男就是你啊!

詹:(理所當然狀)我覺得啊,我可以接受「敗德」。而且感情方面的不良我都可以接受出軌、外遇啊,都可以。比如說老婆懷孕,為什麼要形同「守喪」?

陶:喂!我可是不能接受感情外遇喔!

詹:剛剛說的是有點誇張了,不過我要表達,「敗德」是反抗社會的中心價值,其實也是不良啊。而且你在歐美可以看到兩個人都是不良的,像是那個安潔莉娜裘莉和比利鮑伯松頓,這就很棒啊!所以小布和安潔的組合就感覺不夠壞,對不上啊。

陶:台灣的社會也很奇怪,男人都不曉得自己的價值啊,比如說男生為什麼很多會中年出軌?到了中年突然不良男一堆?這跟他們對待感情的無知有關的。最後才發現對身旁的人沒有感覺,但是又不能破壞自己的家庭。所以不管是不是敗德,我倒是覺得結婚前真的要多玩一點,免得結婚後才不良。

詹:是啊!我覺得日本社會就是從小培養不良,白天在公司冠冕堂皇,誰知道晚上都在亂搞什麼。因為他們很注重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陶:我也想這樣啊。在歐美,我這種藝人可以一年出來一次,揭發媒體黑幕或是揭發藝人的真面目,寫一本書就消失,躲在自己的農場裡面,你覺得台灣可以嗎?

詹:在台灣,只能在法律的範圍內敗德。老外或許可以嗑藥嗑到掛,每天在遊艇上8P的那種玩法,不過話說回來,現在台灣年輕人也真的是,我的「同事」說,強調一下未免你們誤植,有一個上節目的女生才14歲,已經交過20幾個男友,他媽媽說告那些男生姦淫未成年少女,但到第3個就麻痺不管她了!

陶:……(無言,隨後緩慢的搖頭)這已經超過「不良」的範圍啦。其實當你會考慮到後果的時候,不良才更有魅力吧。

(原載於GQ)

孫芸芸 年輕媽媽的事業心


在孫芸芸的珠寶店中聊,環繞著高貴的珠寶精品----「要不要買件東西送給老婆啊?」,很有技巧的,用如同銀鈴般的輕聲細語,在訪談中笑著對著記者提了兩次。後來,她還開心的說要去日本發展。

孫芸芸的事業心,隱藏在溫柔的外表下。不大明顯,卻令人印象深刻。

提起孫芸芸,大家直接的反應就是,「啊,那個富家女哦,老爸是前台哥大集團董事長孫道存,公公是微風廣場董事長廖偉志,老公是廖鎮漢……真是好命喔…..」

好命?或許吧!孫芸芸自己都承認了。但是含著金湯匙出身,許多企業二,三代的事業心在於「接班」,身為女性的孫芸芸,沒有這種「壓力」,而發展起自己的珠寶設計事業。

從小愛珠寶 開店圓夢

由於對於珠寶的喜愛,所以她從很早以前就會設計,一有想法就會把設計圖畫下來。從來沒學過美術的她,都是拿著原子筆或鉛筆,隨手塗鴉。她說,光是近這幾年畫下來也有好幾十種樣式。

所以「Tiara」珠寶店在微風廣場一樓剛開幕的時候,一下子就有各種樣式的商品,整家店甚至還感覺很多元化,沒有剛創業的侷促。

「去年年底,小時候的同學好友Janet,說她有興趣開珠寶店。再加上我也正好認識一些製作珠寶的師傅,大家對珠寶都有很濃厚的興趣跟想法。他們對我設計的珠寶樣式也都很有信心。」

孫芸芸說,她爸爸覺得,自己喜歡做什麼,就去做。「那時感覺真是天時,地利,人和」,所以Tiara珠寶店在這樣的情況下誕生了。Janet負責營運,孫芸芸負責設計。「珠寶設計是我的夢想,沒想到美夢成真了。」她說。

其實作為一個「設計師」,總是和師傅或是市場間有理念相左的時候,這對孫芸芸來說卻是一種「學習的過程」。

設計有挫折 虛心學習

「有時候畫的東西很理想化,師傅就會指出某些不同材質間並不能鑲接,我就只好改設計」,而且站在第一線負責營運的Janet都會有意見,「他會建議我設計哪些東西,客人才會有興趣,而我一定會聽她的建議。」孫芸芸說。

「我是念經濟的,所以設計珠寶算是轉行。」或許是因為學經濟,所以她不會讓人覺得有某些設計師的過於自我和無法溝通,完全不顧市場喜好的毛病。

例如,在Tiara最新的「Mid Summer 『Cool』 Collection」當中,他們對於時下年輕人的流行,展現出相當高的接受度:其中的「Photo Charm」系列,在耳環,戒指,項鍊,手鍊上,有正方橢圓或心型的小框框,可以放小小張的照片。而在「Ice」系列,用柔軟的細鍊配上Rose Cut的鑽石,設計上十足的日本風,好似把水晶冰塊戴在身上。

年輕化設計 吸引顧客

這種年輕化的感覺,也在商品價格中呈現。在Fine Jewelry的範疇內,Tiara店內商品價格大概是9千多元,一直到20幾萬元,其實,算是價格範圍帶很廣的。

孫芸芸和營運總監Janet七嘴八舌的說,為什麼有些商品價錢設定得比較低,因為想要提供年輕人入門的珠寶。「我能體會那種很喜歡珠寶,年紀比較輕的一些女孩們,會想要一些自己很喜歡的東西,又負擔的起。」

她覺得其實有一些女孩很小就喜歡珠寶了,但目前市場上的產品不是太貴,就是品質不好。她說,台灣好像只有動輒數十萬元的精品店,或擁有著十二生肖金戒指的金飾店兩種。

「可惜大家常把珠寶的好壞定位在價格上,似乎只有貴的才好。」而對她來說,精工,設計,時尚感,流行感等,都是一種對珠寶飾品的「態度」。她想藉由自己的商品來傳達這種態度。

重心在小孩 生活單純

「兩個小朋友都還小,我現在所有的重心都放在他們身上。我每天一定要親自接送他們去上學、放學」她還開心的說,帶小孩,才不會影響自己的珠寶設計工作,「我女兒喜歡畫畫,我自己畫完的東西,還可以問她覺得好不好呢!」

我在問她工作忙不忙的時候,其實是想要套她,看看這位美麗的老闆娘,到底家庭能不能兼顧?「像你們都會覺得我很忙什麼的。但是還好耶,像是我都會到微風廣場的超市賣菜煮飯啦(又到了廣告時間)」。

「其實像是珠寶店,雖然是和Janet合夥,但我就專心的做設計工作,反正Janet沒有小孩,我就ㄠ 她囉!」一旁的Janet說,孫芸芸的確是真把營運工作交給她負責,而且兩人從小就是好友,超可以溝通的。

開店時,媒體報導說他們想達到年營業額五千萬元的目標,除了一般消費者外,親朋好友可說是相當捧場。採訪當日,孫芸芸手上拿著一條尚未陳列的鍊子,「啊,這一條已經被訂走了」,她在記者眼前故作鎮定,但卻無法掩飾喜悅。

信心十足 朝日本發展

孫芸芸的流行感十足,妳不難在媒體上看到她把昂貴的珠寶鑲在幾千塊的鞋子上,或是挽起頭髮一身素淨卻帶著超誇張的鑽石耳環或項鍊,或把牛仔褲穿進時尚場合。

而這她將種流行感發揮在珠寶設計上,「珠寶應該是可以搭配衣服的」,她說。Tiara的珠寶設計基本上抓住了現在「復古」的潮流,甚至是他們喜歡用Rose Cut多於Full Cut,搭配上灰金,黑金,鑽飾的風味很有古意,但卻又帶有時尚感。

「你去觀察日本的消費市場就知道,國際化的品牌,雖然知名度在日本一開始不高,但只要夠時尚夠流行就OK。日本消費者對於新品牌的接受度相當高。」目前進攻日本的計畫雖然尚未成形,但是他們已經動起腦筋,目標是在年底先談日本的百貨公司,慢慢進行。

從「兩個孩子的媽」,搖身變成珠寶公司的老闆,而且她還想把自己設計的珠寶推上日本舞台,成為國際化的知名珠寶品牌。從某種角度看,孫芸芸算不算是「女強人」?

(原載於卓越雜誌)